新课标背景下学龄期重度特需儿童课程建构探索与实践
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新课标下的课程构建探索与实践以"义务教育新课标"为指导,以落实“立德树人”为核心任务,强调"核心素养"为导向,融合特殊教育理念,探索性实施了学龄期重度特需儿童课程体系。课程以“我是小学生”的角色转换为起点,“我是中国人”身份的认同为衔接,再到“我爱我们的祖国”国家认同,最后进行“我爱学语文”学科定位,通过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将情感熏陶、习惯养成与语言学习有机整合。
模块一:认识“我”:从“小学生”到“中国人”,侧重角色认同、身份认同
1.“我的新名片”
以《我是小学生》为主题教学,课程将带领孩子们认识学校里的各种物品,如书包、书本和椅子等。通过趣味的图片拼贴活动,孩子们表达出自己作为小学生的日常,并在过程中加深对自我的身份认同——我是一名小学生。随着指令的引导,他们用动作演绎上学的每一步:背上心爱的书包,指向心中的学校,这种互动体验不仅锻炼了身体协调性,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辨析能力。
2.“校园歌声扬”
这不仅仅是一堂音乐课,而是一场爱国宣言!在《歌唱祖国》的旋律中,孩子们用清澈的嗓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。从附点节奏的铿锵到一字多音的深情,每个音符都在传递自豪与力量。这堂课用音乐点燃了爱国火种! 通过歌曲创作背景的讲解,学生们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;通过团队合唱练习,班级化作“声音的方阵”,展现团结与激情。
模块二:认识“我们”:我爱我的祖国 侧重国家认同、情感熏陶
3.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”
五星红旗,祖国的骄傲,亿万中华儿女心中的图腾!在手工课程中,老师将引导孩子们亲手制作一面属于自己的五星红旗。在穿针引线的过程中,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,更深刻体会到了爱国精神的力量。这门课程旨在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,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国家的伟大与荣耀。
4.“祖国妈妈真美丽”
长江黄河是两条蜿蜒流淌的巨龙,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与梦想。三山五岳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脊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。孩子们用不同材料搭建长城、塑造泰山、描绘长江,亲手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壮丽中国。在这里,每个孩子都是华夏山河的小小设计师,用稚嫩的小手勾勒出960万平方公里的壮美画卷,在创造中读懂祖国的浪漫与博大。
模块三:语言中的家国情怀 语言表达:侧重学科兴趣、习惯养成、情感深化
5.“童谣里的中国味”
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陶泥的世界,探索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,学习掌握如何搓圆、压扁、搓条等陶土塑形的基本技巧。这不仅能锻炼了孩子们专注力,还能增强手部小肌肉群的协调能力。当大家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时,那份自信和对艺术表达的热情也将随之增长。让我们一起感受创造的乐趣!
6.“汉字小精灵”
汉字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其形态结构上,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。虚拟现实笔控训练通过力触觉反馈装置模拟物体的重量、阻力、震动等,让认知障碍儿童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触感,提高大脑对触觉的响应,提升大脑认知功能。 促进了特需儿童笔控与绘写学习能力发展。在此过程中,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书写汉字,更学会了欣赏汉字,培养出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审美情趣,让孩子们在一笔一划中体会汉字的独特之美,在一撇一捺中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此次新课标下的课程设计遵循循序渐进原则,教学模块和活动安排由浅入深,从认识自我(小学生)到认识集体(国家)。借助AI智能学习机,精准评估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差距,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幼小衔接的个性化的补差计划。同时,AI智能学习机的应用,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多媒体资源,例如图片、音乐、视频等,为孩子们营造了沉浸式学习氛围,AI智能学习机成为老师们课程探索和实践中好帮手。最后,学校根据孩子们的实际反应和兴趣点,动态调整活动内容和深度并将内容延伸至家庭支持。
学校教研团队在学龄期学生中开展以语文学科知识为锚点,通过差异化任务提供多元化表达选择。基于新课标背景要求,通过素养导向、学科融通、技术赋能、评价转型四维革新,推动教育从“知识传授”转向“育人为本”。教研机制支撑持续迭代,实现“因材施教”与“个性发展”的双重目标。 “一课三研”的教学质控,正是核心素养导向教育的生动实践——为特需儿童提供恰当的教育资源支持,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可定制、可选择的学习体验,推动学生从“勤学”走向“乐学”。
一审一校:秦丽
二审二校:邹斌、李玉莹
三审三校:侯革英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